石刻的文明解码

来源: 新华社、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网站综合 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7

  9月15日,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,确认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刻石为秦代刻石,并定名为“尕日塘秦刻石”。“尕日塘秦刻石”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,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,整体保存基本完好,文字多数清晰可辨,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,不见于文献记载,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,矗立河源,补史之缺,意义重大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图片

  从青藏高原到东方之珠,香港也有历史悠久的石刻,与位于青海的秦代刻石,跨越山海,以石为纸,共同镌刻着中华文明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基因。

  据统计,香港目前发现有大浪湾石刻、滘西洲石刻、东龙洲石刻、石壁石刻、蒲台石刻、长洲石刻、龙虾湾石刻、黄竹坑石刻、黑角头石刻等9处石刻古迹。

  这些石刻大多位于海边的大石头上,记录着香港的早期人类活动。它们的风格颇为接近,纹饰基本上由几何图案和曲线组成,与香港出土的青铜时代几何印纹陶器和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似。由此推论,这些石刻的刻凿年代,大致与青铜时代同期,即距今约三千年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  另外,在香港西贡区佛堂门天后古庙附近有一块大石,被称为大庙湾刻石,大石上的文字刻于南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是香港最早有纪年的刻石。

  石刻和刻石有何区别?一般来说,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、图案的碑碣或摩崖石壁,而刻石则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。

  以下是香港被列为法定古迹的10处石刻及刻石的相关情况。

  大浪湾石刻

  大浪湾石刻位于香港岛临海的石崖上,面积约1.62平方米,纹饰为几何图纹及抽象的鸟兽纹。早期香港居民多以海为生,石刻临海肃立,可能有镇海护航之意。

图片

  滘西洲石刻

  滘西洲石刻位于西贡滘西洲西北岸,几乎无陆路通达。石刻上的纹饰饱经风雨侵蚀,尤以下半部为甚。如果仔细观察,依稀可见兽形纹样。

图片

  东龙洲石刻

  东龙洲石刻位于西贡,是香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石刻。王崇熙于1819年编制的《新安县志》有“石壁画龙,在佛堂门,有龙形刻于石侧”的记载。它也是目前香港所知最大的石刻,石刻高约1.8米,长约2.4米,纹饰颇为复杂,整个图案状似龙形。

图片

  石壁石刻

  香港大多数古代石刻都临海,石壁石刻却位于大屿山,距海岸约300米。石刻纹饰由正方及圆形几何纹构成,与香港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极相似。

图片

  蒲台石刻

  蒲台石刻位于香港离岛,石刻分左右两部分,纹饰各异,左边的一组状似动物和鱼,而右边的一组则由螺旋纹连接组成。

图片

  长洲石刻

  长洲石刻位于连岛沙洲的东南部。石刻上的两组纹饰均由数条曲线环绕着小凹槽构成。

图片

  龙虾湾石刻

  龙虾湾石刻位于西贡。纹饰刻于一块向东的岩石面上,呈几何形,部分状似鸟兽。

图片

  黄竹坑石刻

  黄竹坑石刻位于内陆——港岛黄竹坑一小溪旁,远离海岸。石刻上有三组明显的回旋纹,状似动物的眼睛。

图片

  黑角头石刻

  黑角头石刻位于香港岛东区的悬崖上,石刻约1.6米高,2.6米宽,纹饰刻在天然露头一处颇平坦的风化石面上,呈几何及曲线图案。

图片

  大庙湾刻石

  大庙湾刻石刻于南宋咸淳甲戌年间(1274年),是香港最早有纪年的刻石。刻石上记载了盐官严益彰与朋友何天觉到南北佛堂游览的事迹,以及南北佛堂的历史。

图片